今天要分享的几位同学给我启发的是,他们是如何挑战“不可能”完成的任务。
第一位,刘定斌,他是一位国际顶尖的牙医。顶尖到什么程度呢?有一项技术,叫做“穿颧穿翼种植技术”。这是一项种植牙的顶尖技术,是牙医行业最复杂、最顶尖的技术之一,
堪称行业的“珠穆朗玛峰”。在日本,掌握这项技术的人,不超过 5 个。在中国,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大概只有 20 个,而他就是这 20 个当中的一个,而且还是非常年轻的那个。
听到这,你可能觉得他还挺牛的,他肯定得毕业于什么顶尖医学院,出生于什么医学世家之类的。其实你猜错了,就在 4 年前,他还在东北边境城市,丹东,紧邻着朝鲜。他只是
那里一个非常普通的牙科医生,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种植和全科牙医工作。
他挑战的不可能,是如何从一个行业菜鸟,快速成为牙医中的顶尖高手,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?
很多人会说,提高技术,你得学会 10000 小时定律,先把这技术做 10000 小时再说。没错,但他觉得这还没有说出 10000 小时的精髓,真正的 10000 小时定律,需要你“不-挑-活!”
为什么这么说?医生想要练就一项新技术,离不开病例。牙医这个行业,经常会有人说:“我们是做技术的,所以我们要体现技术的的价值,那么,高难度的技术,就要收高的费用。”
听到这,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观点挺对的?但他却不完全认同,他认为至少处在技术提升阶段时,不要把项目按技术难度定价收费。为啥?技术难度大的项目,一般收费都高吧。
但价格高了,为它买单的人就少,你反而没有机会去练习这个技术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相反,当我们把这项高难度技术列为常规收费项目时,我们就获得了更多做手术的机会,手术做的多,我们自然就比别的医生更牛。很多疑难杂症,要去大城市找三甲医院的医生看,也是这个道理。因为大医院见过的病例多,医生们汇集的经验也多,解决问题的水平自然也更高。
所以,对立志成为国际专家的刘定斌来说,这个手术做不做,他不关心收多少钱,他只关注一个问题:这个手术是否能提升我的技术。如果回答是 YES,那就干!越是疑难杂症,越是病情复杂,他越要干,哪怕是赔本买卖也要干。
“不挑活”, 刘定斌的这条高手进阶之路的核心算法,对我们这些外行启发同样很大。
我们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盯紧了自己的那个核心目标呢?找到核心目标,紧跟不放,这是我们成为高手的常识,其实更是捷径啊。
下一位是任华,她是一家外贸企业的 CEO。她挑战的不可能是, 30 几个人的民营公司,在竞标联合利华国际的项目中,怎么战胜联合利华中国?联合利华是跨国大企业,我们日常用的奥妙、力士都是联合利华的产品。这几乎就是蚂蚁想从大象嘴里抢吃的。外贸小公司想拿到大品牌的独家代理很难,而且,任华一开始也不认识联合利华的人,她是怎么做到的呢?
她也没什么巧办法,就是在联合利华的官网上看。还真给她发现了一个品牌 CIF,国内叫晶杰,是欧洲第一大家庭清洁品牌,在国内却很少曝光。任华就想,那我能不能代理这个品牌呢?她知道,这种合作必须得找高管聊才有用,一个人都不认识,怎么才能找到联合利华的高管呢?
一开始,她托人辗转拿到了一张联合利华销售的名片。虽然销售帮不了她,但名片透露了信息。大公司员工的邮箱有一个规律,都是英文名+姓氏+公司邮箱地址,联合利华都是姓名@unilever.com。她就上网搜索联合利华的高管信息,找到了北亚区总裁和副总裁的姓名,然后就开始组合、推测邮箱地址。在发出若干封退信后,最后一封现实成功的邮件,真试出来了。当然,一封邮件是远远不够的,这位曾姓总裁礼貌地回绝了她,理由是 CIF 属于联合利华国际,不归中国管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公司大了决策层面也不一样,中国和国际完全是两套团队。这个品牌如果引进,具体交给哪个团队做,国际层面还是会考虑每个品牌的利益
最大化。
但任华也没放弃,她继续用邮箱的方法,找到了联合利华国际的副总裁,但邮件迟迟没有回复。任华就直接杀去了新加坡,去了才发现人家去美国出差了,任华接着杀到美国在联合利华办公室门口蹲守。蹲到第二天还真让他碰上了,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上前搭讪?
电光火石之间,任华做了一句自我介绍, Mr. Aseem,我叫 kitten,来自中国,和联合利华中国有合作。马上跟了一句:“之前和中国区的某某总裁经常提起您,我给您发过邮件,可能您没有收到。”对方一下子就放松了警惕。怎么跟陌生人快速建立信任感?建立关联很重要,这么一句话,也对自己的贸然搭讪做了解释。
然后她接着说,“你们有一个品牌 CIF ,欧洲很知名,中国却知名度不高,我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,做了 CIF 在中国的上市计划。您是市场营销学专家,是否可以指导一下?”短短两句话,句句都在点上。一是指出了市场需求,二是说明了自己的努力和准备,最后却没有落在推销自己上,而是请教对方。如果是你听到这么一段搭讪什么感觉,你会觉得对方不仅努力,还很有边界感,他需要我的帮助,我是可以开启这个沟通的。
果然,这位副总裁请他第二天去办公室详谈,争取到了沟通机会。任华觉得自己做了人生最成功的一次提案,他主要是做了两点准备。
第一, 任华研究了这位副总裁过往的分享,发现他有个坚持的观点:增加人效。任华就在分享里重点提到了,投其所好。
第二, 任华也知道,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联合利华中国,他没有直接对比两家企业的优劣,而是对比了两种策略思路,做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思路的差异。这是在干什么呀?
其实就是在暗示,联合利华中国擅长的是把国内熟知的品牌做好,但要运营一个进口新品牌,其实任华的外贸公司经验更丰富。任华没有直接引导结论,而是做足材料准备,把判断的空间留给这位副总裁。
3 个月后,联合利华国际在联合利华中国,和另外 3 家公司中间,最后选择了任华的公司。经过 3 年的运作,任华把 CIF 运作成立进口家庭清洁的头部品牌,还拿到了 2019 年联合利华国际最佳战略合作伙伴。
我从任华上获得的启发,不仅仅是方法,更是她解决问题的态度。她分享过,现在科技如此发达,要找到一个人并不难。没有熟人没关系,找线索,找关联,万分之一的概率都是希望。你看,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,拆成一个个可解决的小问题,逐个击破,就能变不可能为可能。